愛爾蘭的學期好像特別短,才十周而已,這學期的課程竟然就在上周五整體結束告一個段落了。

學校留給我們三周的時間準備期末考試,可以全心的做功課(或者到處玩?),最後再接三周的實習,然後就準備放暑假跟歐洲暫時說再見囉。

這學期有三門課:Research Methodologies(教育研究法)、 Perspectives on Childhoods and Children in Contemporary Europe(歐洲當代兒童與童年觀點) Addressing Diversity and Equality(平等與多元化)

 

 

每門課每周上課四小時,每個禮拜三下午則是固定研討會。禮拜一二都沒有課,有時候會參觀幼教機構,有些同學選修愛爾蘭文化課程,我則是每個禮拜一下午去游泳。這裡的課表還有生活作息規律許多。學期已經結束了,針對這學期的三門課給點結論吧!

學期開始時,讓我最頭痛,感覺最硬的就是教育研究法。很多專有名詞都要查字典才知道中文意思,必須花很多時間和精力閱讀老師開的reading list才有辦法掌握概念,直到現在也還沒非常熟悉。這門課有兩位老師,前半部老師著重講解每個理論每個細節,後半部是位德國老師,著重於SPSS、量化研究問卷設計和分析、觀察技巧。德國老師的媽媽忽然過世了,我們有兩個禮拜都沒有上課,一直到復活節以後才把課補齊。我一直對這門課沒有完全掌握,不過收到詠詠寄來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這本書,真的幫助很大!雖然英文的課本也看了,但總覺得還是讀中文時的掌握度比較高...。

期末考試是交1500字的研究計畫前三章,不過不是正式的提案,只是讓我們練習而已。針對這份作業,我本來想寫跟幼兒戲劇有關的研究計畫,可是看了一些文獻,覺得把幼兒戲劇跟硬生生的學習發展、課綱連在一起讓我覺得有點反感,感覺有點太正式。對我來說,我還是喜歡幼兒戲劇著重於美、藝術、享受、娛樂這種性質,For it's own sake。所以放棄繼續做這個部分的研究,只想把它純粹的當成我的興趣。後來又找了第二有興趣的幼兒閱讀,想把他跟多元文化連結,最後我的想法是做移民愛爾蘭的台灣人實施親子閱讀的動機。(How shared reading work for Taiwanese immigrant families?) 看了中文和英文的文獻:台灣新移民親子閱讀的文獻、台灣新移民相關的文獻,還有英文親子閱讀的文獻。親子閱讀算是顯學了,相關的文獻跟研究多的不得了,大部分研究也有做"文化如何影響家長閱讀的方式",但是我現在比較少找到家長進行親子閱讀的"動機"的文獻。距離交作業還有兩個禮拜,希望趕快把頭痛的文獻回顧寫完。找文獻、閱讀文獻、整理重點跟組織成一篇文章真的超級難的,非常需要練習。不過,我也發現我很喜歡看這些文章,每次看都有很多收穫,也會有很多想法跑出來。不過對於如何整理文獻這件事情,似乎還在找方法。有時候讀了一些東西,隔天想要把這個重點放到文章裡,卻忘記是在哪篇文獻讀到的...。 

 

第二門課是Perspective,簡單來說就是從各種不同的觀點來檢視幼兒還有幼兒時期。非常注重"討論"的一門課。這門課同樣也有兩位老師

22126_743862202394401_3274855520736797867_n  

(最左邊是前半學期主講的老師Ann Marie,跟我們一起拍一些瘋瘋癲癲的照片,超有趣的)

11196317_743861999061088_4135054610214844208_n  

(後半門課的老師Karen,每次上課都會開懷地大笑,她舉手投足有一種很ㄙㄠ的氣息)

這門課,每個人要選一篇文獻上台報告20分鐘,我的文獻主題式:How homework work for children? Children's account of homework in their everyday life.主要是在講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他們每天的生活routine,在那些地方他們可以是決策者。雖然跟家庭作業有關聯,但主要其實是在講desicion making還有children's agency。 每個禮拜都有一個主題,有時候討論科技、有時候討論家庭。後半期,第二門老師的課注重於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幼兒,討論的部分占課堂上更大一部分。不停地去檢視我們看待幼兒的觀點。這門課帶給我們很多自省的機會,像是課堂上有幾篇文章在檢視"Children as competence"、"Children's agency"也就是說,我們是否視幼兒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孩子的自主權? 幼兒的自主權是不是只有在大人同意之下才能獲得?  台灣的文化絕對不把幼兒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普遍上,我們對幼兒的觀點是"需要幫助、需要引導、無知、無邪、無辜、需要被教育、沒有決定權、能力較大人低下...等" 也就是說,孩子的聲音跟他們的個體性是很少被重視的,因為他們又不懂,所以我們很少去聽他們的想法。當然,不只台灣是這樣的,在討論的過程聽到同學分享,其實大部分的國家都是這樣。這門課不停地在挑戰我們既有的觀點和想法,讓我從新檢視自己怎麼樣看孩子的。

課堂中討論的很多問題,其實是沒有答案的,有時候我們討論時,老師會一直挑戰我們的想法,讓我們再退一步思考,或者是從不同角度再思考一次。感覺很像"清談",也很像是哲學思辨的過程。在台灣受教育的這幾年中,從來沒有這樣的教學方法和過程。雖然討論到最後會有點頭痛,然後又沒有答案,心中不僅會怒吼說:那現在到底是要怎樣做? 但是同時又會覺得自己的思考能力或自己的觀點在這過程中好像慢慢被建立起來了。

這門課非常的重要。因為發現大學四年好像沒有上過這種課程,所以回頭檢視了一下大學四年的課綱還有中教大幼教所的課綱。發現我們還真的不怎麼注重"看待幼兒的觀點"這種課程。但這是一切的出發點,光是打開課綱就可以從裡面的用字知道我們是怎麼看孩子的。光是看教室裡的布置、老師的課程設計也都反射我們成人如何看孩子。也都會影響我們在教育現場怎麼跟孩子相處、怎麼回應他們。期末作業三個禮拜後要交,要寫一篇3000字的"辯論文",馬的我一個字都沒開始寫...。

第三門課是Diversity and equality。也就是多樣化和平等。我超級喜歡這門課,因為老師好笑到爆炸,這門課的議題也好重要。在這個社會上有各種的"不一樣",在教育現場裡也有各種的多樣化:種族、社經地位、特殊幼兒、城鄉差距...等。在多樣化下我們如何追求平等? 期末作業在復活節之前就結束了,一個人要提出一個跟多樣化和平等有關的"計畫"。我選了"經濟的不平等導致入學的不平等--台灣的公私立幼稚園比例",先陳述這個問題,再提出可能性的解決方法,最後提出一個達成這個方法的計畫步驟。一個禮拜就把1500字的作業寫完,還加上完成PPT,時間壓力果然是最大的助力阿...。(不過文獻探討太需要更多的時間了,絕不可以這樣兒戲)

在愛爾蘭的三門課都比較學術性,學起來超級扎實,無論在閱讀英文文獻、撰寫英文作業上都有很多的進步,唯獨課堂參與的口說部分還是很弱。有時候根本跟不上,目前大概也只聽得懂七八成。連看電影的時候開英文字幕,都還有點似懂非懂,總之就不像用母語一樣100%的全部掌握。聽都聽不懂了,那就不要說問問題或參加討論了。出來讀書都一年了,進步是有進步,但是好像很緩慢,程度還這麼差,有時候真為自己感到汗顏(然後繼續懶散)。

有點困擾的是,每次閱讀一個主題的東西,就會覺得"哇!好新鮮喔" "哇!好有興趣喔" 導致到現在都還不知道研究論文到底要寫什麼才好。出來讀書也差不多一年了,70%的時間都很開心,有獲得新知識、有出去玩、開趴踢都很開心。15%因為寂寞和太孤單沒有像在台灣一樣這麼多約會;15%很容易被天氣影響無來由的低潮,還有作業寫不出來的撞牆期。到目前為止還是覺得有出國讀書、有這個機會真是此生最正確的決定。不再只是像大學一樣渾渾噩噩的過日子,為了上學而上學,而是主動性的想得到新知識,想成長、享有不一樣的觀點、想成為不一樣的自己,為了自己讀書,這才是一種享受。 如果不是因為總是覺得孤單,我幾乎都不想家。家裡太過熱鬧,台灣朋友約會太多,會讓人很難自己生活呢(不然你試試看連續兩天都沒有跟人類面對面講話,然後打開FB, LINE, whatsapp也沒人傳訊息給你。沒課以後,我已經過了三天這樣的日子,連去Tesco都是用自助式結帳,連跟收銀員講話都不需要...)

Photo 4-30-15, 13 16 43

Photo 4-30-15, 13 32 17

Photo 4-30-15, 13 42 22

 學期結束的慶祝午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愛爾蘭
    全站熱搜

    我在愛爾蘭迷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